/ 阅贵·阅多彩 /
乡愁是虚的
它是一份怀念家乡的美好
而略带忧伤的心情
时隐时现,相伴一生
乡愁也是实的
可以把对家乡的爱
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让热爱家乡的情愫
找到一种物化的表达方式
内容简介
乡愁,不仅仅是诗人思乡的一怀愁绪,其中牵连不断的,还有这片土地长长的历史。《我们的乡愁》通过“山高水长”“吾乡吾土”“乡愁绵绵”“登高望远”四个篇章展现了贵州深山的昨日与今日、生机与繁荣,生动描绘出了贵州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现了作者对乡村自然生态的追求,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依恋,对乡村生活方式的怀念,以及对乡村未来发展的思考。
作者简介
冯小山,1963年生,贵州凤冈人。1985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早年在农村生活十七载,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多次参与脱贫攻坚等工作,目前正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实践和探索。
名家推荐
一本书能不能牵引着你,让你把它读下去,不仅在于它在告诉你什么,更在于这些诉说的后面,跳动着一颗怎样的心。鲁迅先生说过,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这是掩抑不住的,无法作伪的。《我们的乡愁》牵动着我的,正是小山对乡土、乡亲和乡情的一片赤诚。
——何士光
内文选读
我在贵州的深山里出生、长大,在山里生活了整整17年,过去那一份“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感受深入骨髓,因为苦过乡亲们的苦,与山里人便有一份与生俱来的惺惺相惜。我在贵阳落脚后,就寻思力所能及地帮助老家的人。我这样做,其实并没有什么崇高的动机,或许就是曾经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罢了。
我从最初对贵州乡村特色食品的感性认识,到后来较为系统化的推介,这种吆喝的时间跨度大致10年,指导实体店也有7个年头,个人确实付出了一定的时间成本,频繁买菜送朋友试吃也稍微赔进去一点经济成本,特别是我作为一个非农职业的人,经常“强制性”地向别人灌输乡村特色有机食品,其动机往往也是令人生疑的。好在,行个举手之劳,帮别人搭一下手,这是我们祖上的家训:力气使了力气在。我还认为,决绝地不惧人言,一般来讲是能够坚持做某件事的基本条件。
我大约用了10年的时间(业余时间),做了一份志愿者的活。一个身无长物的人,通过简单、重复的吆喝,促成了一些深山区的特色有机食材为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认同,喂熟饲料的猪肉、土鸡、腊肉、酸汤豆腐、糍粑、大水井小芹菜等为大家所喜爱。2017年,在西政校友、同事和朋友们的帮助下,西政贵州校友会发起了“西政人一起来,购买紫云红芯红薯,齐力帮扶深山人家”的倡议,如今紫云红薯单品销售额累计达上百万元,山区的农民通过种植、加工特色有机食材实现了增收,这对我来说,心里有一份特别的喜悦,或者说也是一份成就感。
——节选自《十年“卖”菜》
人到中年,我多了些对生命的感悟,也从心底里多了一些对父亲的理解。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虽说也苦,但可以“到南京谋事”,除了“举箸”还可“提笔”;罗中立的那幅《父亲》,有动人心魄的沧桑。我的父亲完全是另外的一类人,优点、缺点均显而易见,一辈子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理想,只是在农村或城市的边缘,简单地以低成本打发时光,但他一直保持对生活的热情,这常使我感到生命的真切和温暖。
过去,我有时都嫌父亲话多,有时真是希望他老人家“少说几句”。但前几年,父亲突然变得寡言,走路迟缓,也主动不喝酒了。我问他原因,他说想说点什么好像已经有点抖不清楚了,所以不愿说话。我这才意识到,熬了多年的慢性病后,父亲真的衰老了,已经没办法指望他回到生龙活虎的过去。
或许是年轻时家贫,伙食油水少,日子渐好后,父亲特喜欢吃肥肉,有时一个人能吃完一小碗,估计就是这个饮食偏好,吃出了毛病,我们劝他吃清淡一点,少吃多餐,但每次遇油荤大的食物,父亲都会伸筷子夹肥肉,我们见到马上说这个不能吃,他总说“吃点没事”,大家都拗不过他,医嘱终抵不过愚孝。
父亲近耄耋之年,我希望他一如既往内心快乐。这不仅是祝福,也还有我们的私心,因为我们乐意和他一起度过更多庸常而生动的日子。
——节选自《父亲》
内容推荐: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