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贵·阅多彩 /
2022年3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范同寿先生的《贵州历史笔记》(上、下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冯祖贻先生为该书撰写了书评,在书评中写道:“贵州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一部分,贵州文化是中华悠久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贵州历史笔记》所讲述的贵州故事,其内容无不充仞着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象。”中华读书报、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多彩贵州网、天眼新闻、动静新闻、众望新闻、贵州政协报、贵州民族报、贵阳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和传播平台刊发了冯祖贻先生撰写的书评,贵州省委宣传部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举办的2022年第二季度集中学习暨“悦读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读书分享会,贵州省档案馆(省地方志办)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省妇联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联合举办的2022年第三季度集中学习暨《贵州历史笔记》读书分享会,六盘水市图书馆、钟山区图书馆联合开展的“悦读一生读书会”等活动着重分享了《贵州历史笔记》一书,使《贵州历史笔记》引发广大读者的深切关注与热烈讨论。
今日分享冯祖贻先生撰写的书评,期待更多的读者朋友们阅读《贵州历史笔记》,进一步了解贵州的历史与文化,增强改变贵州面貌的信心和底气。
立足贵州大地,书写时代篇章
——我读《贵州历史笔记》
冯祖贻
范同寿先生撰写的《贵州历史笔记》上、下两册最近出版了,这是他在80余岁高龄时,奉献给生他、养他的贵州大地的一份厚礼。
早在2008年范同寿先生在出版《贵州历史笔记》单行本时,我写了一篇《博文通识 知古鉴今》的书评,文中引用了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总结的中国史学传统——博文与通识,认为《贵州历史笔记》虽是一本以笔记体裁写成的著作,但在对贵州历史全面准确的把握上已达到相当水准,解开了许多贵州历史之谜,并对这些谜团作出了符合历史真实的解答。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特点是真实可靠,这与当下写历史中常见“戏说”之风是大不相同的。历史的作用是总结规律,为今天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若是历史变成了“戏说”,那么历史岂不成了儿戏?承作者好意,我也对该书内容提出了一些弥补的建议。今天我又重读了作者在原作基础上出版的新作,篇幅上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原来较薄弱的经济、民族、文化部分作了大大补充,这在下册上体现尤为明显。翻开下册,扑面而来的是作者探索贵州历史与文化主题词所作的引言,主题词为“多彩、神秘、和谐、包容”8个字,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又蕴藏着神秘色彩的历史长卷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的思路还不止于此,又将贵州历史文化梳理为辉煌的史前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山地景观文化、枢纽通道文化、特色制度文化、壮美江河文化、和谐生态文化、革命红色文化8个方面,将贵州地域文化的内涵更加条理化了。
习近平总书记30多年前在河北正定工作时曾这样说过:“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热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读了《贵州历史笔记》,我相信,读者们一定会为范同寿先生对贵州历史深深的爱所打动,这一份爱也一定会激起每一个生活、学习、成长在贵州的人,为贵州的今天和未来贡献青春和力量的冲动。
《贵州历史笔记》不仅在史实上准确可靠,在表述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一部史书,从古至今依照历史时序展开其内容是其学科体系的基本要求,《贵州历史笔记》采用笔记体裁以引起读者注视,在照顾历史顺序的同时,挑选了读者感兴趣或对贵州有影响的人和事,作比较细致的交待,如古夜郎国和夜郎地名由来和变迁,唐代大诗人李白是否到过夜郎,这是人们都想知道的;再如“贵州”这个名称及简称“黔”又是从何时开始的,也是人们熟知但又缺乏确切的背景材料而语焉不详的;贵州长期以来为何在人们印象中成为贫瘠、落后地区的代名词……作者在谈及此类问题时,往往从头至尾娓娓道来,这似乎与按时间顺序表达上产生不协和,但却有助读者理解该问题全貌,也符合中国读者喜欢有头有尾,穷极全豹的欣赏习惯,加上作者善讲故事、生动有趣的文笔,可说是在学术体系和语言表达上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语言体系,范同寿先生的《贵州历史笔记》在这方面的探索无疑是有价值的。
文化向来是文明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贵州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一部分,贵州文化是中华悠久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贵州历史笔记》所讲述的贵州故事,其内容无不充仞着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象。书中涉及的人与事又发生在贵州,有一种亲近感,若以大历史观来看待它,必将增强我们今天改变贵州面貌的信心和底气。
—END—
编辑:张娜;校对:石昌倩
审稿:黄蕙心;审签:谢亚鹏